铟的用途 铟的用途与前景

来源:
导读 大家好,小华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铟的用途,铟的用途与前景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铟的用途(铟的用途与前景

大家好,小华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铟的用途,铟的用途与前景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铟的用途(铟的用途与前景)

一、铟的主要用途

铟元素发现迄今,已有近150年的历史,首先被德国物理学家发现。铟是一种抗腐蚀性强、延展性高和流动性好的银白色稀散金属,资源分布小而散,未发现其独立的富矿,仅作为杂质存在于锌及其他金属矿中。

金属铟具有延展性好,可塑性强,熔点低,沸点高,低电阻,抗腐蚀等优良特性,且具有较好的光渗透性和导电性,被广泛应用于宇航、电子工业和无线电、高新技术、能源、医疗、国防等领域。生产I吨O靶材(用于生产液晶显示器和平板屏幕等)是铟锭的主要消费领域;其次焊料和合金领域,电子半导体领域,研究行业等其他各种应用领域:

铟的主要用途

全球及中国铟产业供需现状分析,国内市场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阶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全球铟产业市场现状分析

铟资源稀少且分散,单独且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体几乎不存在,常在铅、锌矿体中伴生,因此确定全球铟资源储量很难。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于2008年之后不再公布铟资源储量数据,全球铟资源储量主要分布于中国、秘鲁、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以上五国合计约8870吨,占全球的比例为80.6%。其中储量最多的是中国,储量为8000吨,占全球的72.7%。

全球各国铟资源储量及占比

全球及中国铟产业供需现状分析,国内市场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阶段

资料来源:USGS,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从全球原生铟产量来看,2010年以来,全球原生铟产量逐步增加,主要源于中国和韩国产量的大幅增长;2014年原生铟产量达到峰值844吨,之后逐渐下降,近两年产量逐步回升,截至2019年全球原生铟产量为760吨,同比增长2.6%。

2010-2019年全球原生铟产量及增长

全球及中国铟产业供需现状分析,国内市场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阶段

资料来源:USGS,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从其他国家产量来看,2019年日本原生铟产量为75吨,同比增长7.1%,加拿大原生铟产量为60吨,同比增长3.5%,比利时、秘鲁与俄罗斯原生铟产量分别为20、10、5吨。

2010-2019年全球主要国家原生铟产量统计

全球及中国铟产业供需现状分析,国内市场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阶段

资料来源:USGS,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韩国是近几年来非常值得关注的原生铟和再生铟的生产国家,近几年来韩国都保持着较高的精铟生产量,韩国依仗其全球主要消费国之一和全球第二的锌冶炼能力,再生铟和原生铟产量都快速增长。韩国原生铟的原料主要来自于玻利维亚的精锌矿,再生铟的原料主要来自于I吨O,据统计,截至2019年韩国原生铟产量为240吨,同比增长2.1%。

2010-2019年韩国原生铟产量及增长

全球及中国铟产业供需现状分析,国内市场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阶段

资料来源:USGS,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韩国为铟净出口国,2018年进口铟产品254.1吨,同比增长124.2%;出口363.4吨,同比增长47.8%。

2016-2018年韩国铟进出口数量情况

全球及中国铟产业供需现状分析,国内市场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阶段

资料来源:韩国海关,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氧化铟锡市场供需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全球及中国铟产业供需现状分析,国内市场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阶段

三、中国铟产业市场现状分析

我国不仅是全球铟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原生铟生产国。2010—2014年我国原生铟产量大幅增长,平均每年增速8.8%;由于2015年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破产倒闭,我国铟市场呈现严重过剩的局面,铟价暴跌,从而造成产量的急剧下降,2015年原生铟产量同比下降了23.9%,之后逐年下降,直至2018年回升至300吨,占全球的比例为39.5%。据统计,截至2019年我国原生铟产量与2018年持平,为300吨。

2010-2019年中国原生铟产量及增长

全球及中国铟产业供需现状分析,国内市场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阶段

资料来源:USGS,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007年之前,我国铟原材料较多且成本相对较低,产量较高,约80%的精铟向国外出口。由于企业间恶性竞争导致市场混乱,我国并未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之后我国提高了出口关税并实施出口配额管理,虽然出口秩序有所改善,出口量得到控制,但引发了铟市场供求矛盾。2019年我国铟出口量大幅下降,由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进口146.6吨,下降29.9%;出口111.4吨,下降67.6%。

2016-2019年中国铟进出口数量统计

全球及中国铟产业供需现状分析,国内市场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阶段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1年后,供需这一影响铟价的因素被投资取代,铟库存问题逐渐集中显现。自2016年起,我国金属铟出口关税取消。2019年我国铟产品进出口总额为5539.9万美元,同比下降57.1%;其中,进口3486.8万美元,下降32.8%;出口2053.1万美元,下降73.4%;

2016-2019年中国铟进出口金额统计

全球及中国铟产业供需现状分析,国内市场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阶段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四、中国精铟生产工艺简介

目前精铟制取主要有两种来源,根据不同的制取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原生铟和再生铟。原生铟的主要原料为闪锌矿、方铅矿等含铟精矿经冶炼后得到的粗锌、粗铅、炉渣、烟尘、合金、阳极泥、浸出渣、溶液等。再生铟则是从ITO靶材废料以及含铟半导体切磨废料、废弃件、合金加工废料、废催化剂中回收提炼,此外还包括废弃含铟的终端产品中的回收提炼。

目前,世界上精铟生产的主要提取工艺和主流提取工艺技术就是萃取-电解法。其原则工艺流程是:含铟原料→富集→化学溶解→净化→萃取→反萃取→锌(铝)置换→海绵铟→电解精炼→精铟。

精铟生产流程图

全球及中国铟产业供需现状分析,国内市场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阶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五、中国铟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1、小金属生产进入历史高峰

中国是有色金属生产大国,作为副产品的小金属生产进入产量历史高峰是必然的,库存同样会随之接近历史顶峰,这是我国铟产业发展阶段的产物,必须正视它。目前我国铟的产出已接近顶峰,而我国对其应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库存消化是有一定潜力的,但需要时间。这些是宝贵的战略资源,但在现阶段制约了我国国内产业的良性发展。

2、下游相关产业发展滞后,消费水平不足以支撑国内生产

中国铟产业起步稍晚,受政策、技术、环保等因素的制约,我国长期作为产业初级产品生产国,地位尴尬,下游加工技术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有差距,特别是大尺寸高端I吨O靶材以及尖端半导体领域,依然牢牢掌握在日韩手中。目前高端I吨O靶材90%的市场被日本日矿、三井和韩国三星、LG控制,高端半导体市场60%的市场份额掌握在日本住友手中。

虽然中国下游产业近年发展迅猛,但是依然与国内的产量不匹配,消费不足以支撑国内生产。以至于长久以来我国没办法取得国际定价的话语权,这种大而不强的局面同样存在于我国其他产业中。

3、本质是依赖出口的产业,是净出口型的产业

与部分有色金属情况相同,我国铟产业在国际上长期扮演着初级产品生产国的角色,虽然产量占据全球总产量的较大比例,但始终集中在产业链最前端。由于现阶段的产业结构,产销无法在国内实现循环。我国铟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依赖出口的,这也使得我国铟企业长期受制于人。

4、由于国内供需的原因,市场中短期陷入困境

由于目前国内产业结构的不平衡,我国国内下游消费企业无法消化目前国内的产量,铟依赖出口,铟价格长期受制于国外下游企业,而目前昆明库存总量几乎等于全球两年的全部铟总消费量,站在供求平衡的角度,如此巨量库存一旦流入市场,很可能对我国的铟企业产生颠覆性的冲击,价格可能会跌落至不可想象的地步。

六、中国铟产业发展建议分析

1、国家收储

现阶段来看,通过国家储备的方式是短时间内有效解决库存问题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方面,目前铟价格已经到达了历史最低水平,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人力成本的不断上涨,企业利润已经被压缩到几乎没有空间,很多国内企业退出市场。从收储成本以及国有资产升值的角度考虑,现已具备了国家收储条件。

另一方面,中国铟产业依然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下游产业,与日韩等国的差距依然较大。随着未来我国铟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国内铟消费逐年递增,通过国家储备的形式可以更好的保护战略资源,为我国处于成长阶段的铟产业提供关键原材料的资源保障;同时避免资源廉价外流,预防对我国长远资源供求形成潜在威胁。

2、大力发展相关应用产业

从产业角度看,想解决历史遗留库存最根本的方法依然是优化产业结构。这可能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大力发展下游应用产业,鼓励下游企业向上游初级原材料延伸发展。企业可通过重组、收购、兼并等方式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全产业链覆盖。

3、发挥大型国有企业的优势作用

大型国有企业结合自身相关产业优势进行商业收储,或原料储备。实现相关产业与原材料的结合。另外,从商品保值增值的角度看,也是可行的。

4、发挥社会资本力量

发挥市场作用,在合乎法律,物权明确的情况下,成立股份制投资公司,实现商业化运营,利用社会资本盘活库存。

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专题报告、定制报告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版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您的支持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