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论坛 管仲的智慧 天涯论坛

来源:
导读 大家好,小华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管仲论坛,管仲的智慧 天涯论坛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管仲论坛(管仲的智慧 天

大家好,小华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管仲论坛,管仲的智慧 天涯论坛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管仲论坛(管仲的智慧 天涯论坛)管仲对人性的洞察:他说的这句话,和道家思想不谋而合

今天我们分享《管子·小称》,这一篇中,管子阐述了君主应该怎么对待自己的功过得失,怎么才能取信于民,获得老百姓的支持。其核心思想是“善罪身者,民不得罪也;不能罪身者,民罪之”。 管仲说,善于责备自己的君王,百姓就不会责备他;不肯责备自己的君王,百姓才会责备他。在《论语》中,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每天要三次反省。一个人有过失并没有什么错,如果刻意隐瞒自己的过失,而且不改正自己的过错就有问题了。

关于如何对待过失,管仲说:承认自身的过失是有力的表现;修养自身节操是明智的表现;不把不善之事归于人是仁爱的表现。智慧的君主有过失就归之于己,有善行就归之于民。管子还举例说,梁、纣这些暴君,他们正是把善行归功于自己,而把过错归咎于老百姓,所以老百姓才会抱怨。

管仲对人性的洞察:他说的这句话,和道家思想不谋而合

另外,管子还提出了君王要修养恭逊、敬爱、谦让、除怨、无争的品质,这样才不会失去民心。如果多怨、争利、互相不讲恭逊,这样就会不得民心。在老子的道家思想《道德经》中,也提出了类似的思想。老子说“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意思是说,如果心中有怨恨,即便解除了一些,也必然还有残余的怨恨,怎么才能妥善处理呢?所以圣人治理天下,守柔处下,只顺应百姓而不向他们索取,也不会去苛责百姓。如此,则上下相和,仇怨根本不会产生,还有什么大怨要调解的?给而不取,合于天道;天道不分亲疏,常常帮助那些有德的人。

管仲和老子都非常强调一个人的“德行”,在他们的思想中,德行是一种天道,是我们必须要遵守的。

接下来,我们继续分享下一篇《管子·心术》,这一篇中,管仲的很多思想也和道家思想不谋而合。

什么是“心术”,古代人把“心”看成是思维的器官,是人体的核心,管仲比喻为君主,而其他器官不作百官,管仲说“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在人体的中央,就像是君主,而其他九窍器官各有功能,就像百官一样。管仲认为,心是一个人的主宰,当心里被欲望和嗜好所蒙蔽,那么眼睛就看不见颜色,耳朵也听不到声音。

管仲对人性的洞察:他说的这句话,和道家思想不谋而合

这和老子的《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其实是类的意思,我们的耳目口色都是外在的器官,而心才是主宰,而心很容易被外在的物欲所诱惑。

这一篇中,管仲还有一段话,还论述了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精髓。管仲说:”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君臣父子人间之事谓之义,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亲疏之体谓之礼,简物、小未一道。杀僇禁诛谓之法。”

管仲说,虚空无形的称之为”道”,能变化养育万物的叫做“德”;使君臣父子这类关系各得其所的称之为“义”, 使人有宾主、贵贱、亲疏之别的称之为“礼”,让所有的事务都遵循统一的规范,就要用到“法”。

管仲对人性的洞察:他说的这句话,和道家思想不谋而合

关于什么是“道”,管仲说:“大道可安而不可说”,真正的道,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真人的理论,不偏不倚,不从口里说出来,不在表情是流露,天下的人,都没人知道它的法则。这里,管仲的思想和《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实是一样的意思,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不仅如此,管仲还提出了类似道家思想“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管仲称之为“虚静无为”。管仲说,人可以用杀戮来作警戒,是因为他们怕死;可以用不利之事来作惩罚,是因为他们贪图利。

所以,君子不要被所好之利诱惑,不被厌恶之事所胁迫,安闲愉悦,无所作为,放弃了智谋和欺诈。他的处事,不是出于他自己的主观筹划;他的行动,不是出于他自己的主观追求。有过错在于自以为是,有罪过在于妄加变化。所以有道的国君,他在日常生活中,好像是毫无才智;他在应对事务时,好像是无意间相遇,这就是以虚静的态度顺应万物之理的道。

这一段的思想,充满了智慧,和之前的章节其实很不一样,和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非常类似,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意思是,大道就是顺应自然,看起来是无为,但万物都按照自己的规律繁衍生息,所以,道又是无所不为,影响了万物。如果侯王能守着这个道,万物就会按照各自的规律,自然生长。

管仲对人性的洞察:他说的这句话,和道家思想不谋而合

那什么才是真正的“虚空”和“无为”呢?管仲进行了一番论述,管仲说:“人迫于恶,则失其所好;怵于好,则忘其所恶。非道也”

意思是说,人往往被所厌恶的事物所迫,就失掉了他应喜好的东西;或者被所喜好的东西诱惑,就忘掉了他们厌恶的。这都是不合于道的。而要做到,“不为利诱,不迫于所恶。”,这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这里的核心是,不要受外界环境和内心私欲的干扰,不要掺杂个人主观的判断,而是按照事物客观的发展规律。管仲说,厌恶之情要不丧失常理,喜好之情要不超越常情,做到这样的才是“君子”,安闲愉悦,无所作为,放弃巧智和欺诈,对事情不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谋划,行为也不是出于自己的主观追求,因为有了主观认识,就和事物的客观发展相抵触了,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势而为,这才是真正的“无为”和“虚空”。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版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您的支持与理解。